6人“开盒”800余人被判赔10万元,海外“社工库”是隐私泄露重灾地
9月15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云南昆明开幕。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任何法律手段都只是事后补救,前端的个人信息保护才是反“开盒”的逻辑起点。国浩律师事务所律师师亚楠建议,个人信息匿名化手段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如用户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地址等敏感信息,涉及对外展示的情境下应当进行脱敏处理;而平台后台真实信息的查看、调取权限,必须明确到具体可控人员范围内,且该等人员只有在触发特定情境下才可以申请查阅。在此基础上,明确追责机制,鼓励企业内部举报非法数据交易行为,对查实的“内鬼”采取终身禁业并追究刑事责任,形成高压震慑。一位受访的法律实务专家则希望依托于公安部等多部门正在推行的网络身份认证制度,即公众所了解的“网号网证”制度。他说,现阶段,个人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高度统一,通过网络活动很容易追溯现实中的身份信息。网络身份认证方式,可以降低个人网上生活的身份与现实生活身份的关联度。现实和虚拟身份解耦的逻辑在于,以往用户的身份信息,可被有关互联网平台收集,但今后网民可以不再向平台提供详细的个人身份信息,而是选择经由国家背书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证明“你是你”——互联网平台仅得到一个验证“是”与“否”的信息,从而减少个人信息暴露的风险。“网络身份认证推行之后,可能需要时间的消解,慢慢地把网上的真实身份淡化掉,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前述法律专家说。
页:
[1]